|
 |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第二版) |
|
开本: 16 |
标准书号: 978-7-03-020971-9 |
字数(千): 364 |
印张: |
出版日期: 2008-2-1 |
发行号: TP-3740 |
装帧: 平 |
点击热度: 39502 |
习题答案下载: |
教学视频下载: |
电子教案下载: |
|
|
|
名人推荐 |
......................................................................................... |
|
|
|
|
获奖情况 |
......................................................................................... |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
图书介绍 |
......................................................................................... |
|
本书以简化的OSI参考模型为框架,以主流的TCP/IP技术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本书的重点是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阐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设计问题与设计技术;应用层主要结合网络基本原理讨论应用层协议工作机制;网络安全介绍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及主要的安全应用以使读者对网络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论述严谨,通俗易懂。每章后面的习题有助于读者掌握和复习知识要点。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学用书。
|
|
|
前言 |
......................................................................................... |
|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激动人心的技术之一。从1969年第一个计算机网络诞生至今不足四十年的时间里,计算机网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仅有四个节点的实验性网络发展成目前遍布全球的因特网,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教育科研领域延伸到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生活领域。 从1998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种各样的局域网、广域网呈遍地开花的态势,伴随着多种协议栈存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有线局域网只剩下以太网,几乎所有的广域网都依附于因特网,而TCP/IP协议栈成为唯一流行的协议栈。除了一些技术被淘汰外,大量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如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移动通信网、移动自组织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也以惊人的速度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应用的出现让公众第一次知道了因特网;仅仅过了十几年,今天已有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数百种应用建立在Web应用的基础上,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与娱乐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人们对网络越来越强的依赖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为适应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者对本书的第一版做了很大的改动,删除了不少过时的内容,并增加了许多对当前主流技术的介绍,力求使教材内容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极为复杂,涉及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帮助初学者透过复杂的外表看清问题的本质,本书和大多数网络教材一样围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内容。借助于这种分层的组织结构,读者在学习网络各个局部的特定概念与协议的同时,也能知道所有这些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对于每一个层次,本书着重描述该层次上主要的设计问题,以及目前的主流技术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帮助读者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与运行机制。本书以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为基本载体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因特网是计算机网络最具体、最实际和最广泛的应用实例,学习身边熟悉的网络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作为60学时课程的一本教材,本书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涉及太多的内容,因此本书仅着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事实上,尽管计算机网络一直在不停地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许多革命性创新往往发生在底层的通信技术(如光纤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及上层的应用(如流媒体、对等文件共享、即时讯息等)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网络部分虽然也在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但却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这个部分正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其基本设计原则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并且在未来的网络中也是有效的。网络基本原理的掌握不仅能使读者理解今天的网络,也能使他们迅速理解几乎任何一种网络技术。这个部分正是本书的重点。 为与因特网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相适应,本书以简化的OSI参考模型(去掉了会话层和表示层)为框架,以主流的TCP/IP技术和应用为主体,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全书使用的核心概念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主要设计问题及基本技术,第八章讨论网络安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是本书的重点,网络的主要设计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层次上。应用层主要结合前面章节介绍的网络原理讨论若干典型的网络应用,重点放在对应用层协议工作机制的理解上,而不过多涉及协议的细节。网络安全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本书以网络安全应用为主线,介绍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及主要的安全应用,以使读者对网络安全问题及主要安全措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二版比第一版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每章后面都增加了习题,包括有一些动手的习题,要求学生写少量代码或使用现成的网络工具进行实验。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电子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公共课教材。教师可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建议讲授教材中的全部内容。为便于教学,我们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本书的习题答案、实验素材、教学课件及全书的插图,欢迎广大教师向出版社索取。部分资料可从科学出版社网站(www.abook.cn)的下载区或者作者的教学主页(http://staff.ustc.edu.cn/~bhua)下载,习题答案可发邮件(cxp666@yeah.net)向出版社索取。 作者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寿保教授,他在百忙之中仔细审阅了全稿,并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给予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作者谨向所有为本书的修订与出版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向参考文献中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时间和学识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错误之处。如果发现本书有任何错误或有任何建议,欢迎给作者发送电子邮件(bhua@ustc.edu.cn),作者将与出版社联系在重印本书时改正错误。
|
|
|
图书目录 |
......................................................................................... |
|
第1章 概述1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 1.2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2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 1.3.1 广播网与点到点网4 1.3.2 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4 1.4 网络体系结构5 1.4.1 分层结构6 1.4.2 封装和多路复用7 1.4.3 OSI参考模型9 1.4.4 TCP/IP参考模型11 思考与练习12 第2章 物理层14 2.1 数据通信的几个概念14 2.2 物理介质16 2.3 编码19 2.4 调制20 2.5 多路复用22 2.6 交换24 2.7 拓扑结构25 思考与练习27 第3章 数据链路层29 3.1 组帧29 3.2 差错检测31 3.2.1 差错检测原理31 3.2.2 二维奇偶校验32 3.2.3 循环冗余校验33 3.3 可靠交付35 3.3.1 停等算法35 3.3.2 滑动窗口37 3.4 数据链路层协议举例41 3.4.1 HDLC协议41 3.4.2 PPP协议43 思考与练习45 第4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局域网47 4.1 信道分配策略48 4.1.1 信道划分48 4.1.2 随机访问49 4.1.3 轮流访问51 4.2 令牌传递网络52 4.3 以太网56 4.3.1 传统以太网56 4.3.2 快速以太网61 4.3.3 千兆(吉位)以太网63 4.3.4 交换式以太网65 4.4 无线局域网66 4.5 局域网互连73 4.5.1 透明桥74 4.5.2 生成树算法75 4.5.3 远程桥76 4.5.4 用交换机连接局域网77 4.6 虚拟局域网78 思考与练习82 第5章 网络层85 5.1 转发86 5.1.1 数据报方式86 5.1.2 虚电路方式87 5.1.3 虚电路与数据报的比较89 5.2 路由90 5.2.1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91 5.2.2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94 5.2.3 层次路由算法95 5.2.4 广播路由98 5.2.5 多播路由100 5.3 拥塞控制102 5.3.1 拥塞控制的一般策略103 5.3.2 虚电路网络中的拥塞控制104 5.3.3 数据报网络中的拥塞控制107 5.4 网络互连111 5.4.1 网络互连设备112 5.4.2 网络互连的形式112 5.4.3 分组分片116 5.5 因特网中的网络层117 5.5.1 IP协议117 5.5.2 地址解析协议127 5.5.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128 5.5.4 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129 5.5.5 IPv6协议130 5.6 路由器134 思考与练习135 第6章 传输层141 6.1 传输层编址141 6.2 建立传输连接143 6.3 释放传输连接146 6.4 流量控制148 6.5 因特网的传输层149 6.5.1 UDP协议149 6.5.2 TCP协议151 6.6 套接字接口161 6.6.1 实现套接字的主要过程162 6.6.2 套接字调用示例165 思考与练习166 第7章 应用层168 7.1 域名系统169 7.1.1 DNS的名字空间169 7.1.2 DNS工作原理170 7.1.3 DNS资源记录172 7.2 文件传输173 7.2.1 FTP协议173 7.2.2 TFTP协议174 7.3 电子邮件175 7.3.1 邮件格式176 7.3.2 邮件传输177 7.3.3 邮件访问178 7.4 万维网179 7.4.1 网页获取180 7.4.2 Web文档表示182 7.4.3 Web性能优化184 7.5 多媒体应用186 7.5.1 多媒体应用的分类186 7.5.2 多媒体应用的实现187 7.5.3 RTP协议190 7.6 主机配置192 7.6.1 协议配置192 7.6.2 BOOTP协议193 7.6.3 DHCP协议194 思考与练习195 第8章 网络安全197 8.1 OSI安全体系结构197 8.1.1 安全攻击198 8.1.2 安全服务198 8.1.3 安全机制200 8.2 加密技术201 8.2.1 密码学基本概念201 8.2.2 秘密密钥算法203 8.2.3 公开密钥算法204 8.2.4 消息鉴别206 8.2.5 数字签名208 8.3 通信安全209 8.3.1 IP安全协议209 8.3.2 虚拟专用网212 8.3.3 防火墙213 8.4 鉴别服务215 8.4.1 Kerberos216 8.4.2 X-509221 8.5 电子邮件安全225 8.5.1 PGP225 8.5.2 S/MIME230 8.6 Web安全231 8.6.1 SSL/TLS232 8.6.2 SET234 思考与练习237 主要参考文献
|
|
|